發改產業〔2021〕1464號
科技部、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局)、生態環境廳(局)、市場監管局(廳、委)、能源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建設制造強國、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推動重點工業領域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堅決遏制全國“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處理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突出標準引領作用,深挖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潛力,強化系統觀念,推進綜合施策,嚴格監督管理,加快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步伐,帶動全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二)基本原則。
堅持重點突破、分步實施。把握發展規律,抓住主要矛盾,選擇綜合條件較好的重點行業,率先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待重點行業取得實質性進展、相關機制運行成熟后,再研究推廣至其他行業和產品領域。
堅持從高定標、分類指導。密切跟蹤國內外先進水平,明確重點行業能效標桿水平。根據各行業實際情況及發展預期,科學設定能效基準水平。引導未達到基準水平的企業,對照標桿水平實施改造升級。
堅持對標改造、從嚴監管。對標國內外領先企業,適時修訂節能標準,加強節能降碳工藝技術開發,推動高能耗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強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日常監測,建立健全違規行為監督問責機制。
堅持綜合施策、平穩有序。整合已有政策工具,加強財政、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與產業、環保政策的協調配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穩妥有序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避免“一刀切”管理和“運動式”減碳,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重點行業和數據中心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0年,重點行業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進一步提高,達到標桿水平企業比例大幅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一)突出抓好重點行業。
分步實施、有序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作,首批聚焦能源消耗占比較高、改造條件相對成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重點行業和數據中心組織實施。分行業研究制定具體行動方案,明確節能降碳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待上述行業取得階段性突破、相關機制運行成熟后,再視情況研究選取下一批主攻行業,穩扎穩打,壓茬推進。
(二)科學確定能效水平。
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對標國內外生產企業先進能效水平,確定各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此作為企業技術改造的目標方向。在此基礎上,參考國家現行節能標準確定的準入值和限定值,根據行業實際情況、發展預期、生產裝置整體能效水平等,統籌考慮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保持生產供給平穩、便于企業操作實施等因素,科學劃定各行業能效基準水平。
(三)嚴格實施分類管理。
各地認真排查在建項目,對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照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提升能效水平,力爭達到標桿水平。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已經飽和的行業按照“減量置換”原則壓減產能,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對能耗較大的新興產業要支持引導企業應用綠色技術、提高能效水平。加快改造升級存量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落后產品。
(四)穩妥推進改造升級。
推動重點行業存量項目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按照“整體推進、一企一策”的要求,各地分別制定省級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和企業具體工作方案,明確推進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確保政策穩妥有序實施。鼓勵國有企業、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開展節能降碳示范性改造。改造過程中,在落實產能置換等要求前提下,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
(五)加強技術攻關應用。
系統梳理重點行業改造提升的技術難點和裝備短板,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骨干企業的創新資源,推動綠色低碳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相關設施裝備攻關。借助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有利時機,加快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提高重點行業技術裝備綠色化、智能化水平,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六)強化支撐體系建設。
做好產業布局、結構調整、“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境準入、節能審查與能耗雙控政策的銜接,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鼓勵不同行業和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組織開展企業技術改造階段性評估,對照重點行業能效標桿和基準水平,開展相關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宣貫和推廣應用工作。順應行業技術裝備發展趨勢,研究建立動態提高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機制。建立健全重點行業能效和碳排放監測與評價體系,健全完善企業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計量、報告、核查和評價機制。
(七)加強數據中心綠色高質量發展。
鼓勵重點行業利用綠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實現節能降耗。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超過1.3。到2025年,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過1.5。加快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原則上布局在國家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范圍內。各地要統籌好在建和擬建數據中心項目,設置合理過渡期,確保平穩有序發展。對于在國家樞紐節點之外新建的數據中心,地方政府不得給予土地、財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技改支持政策。
落實節能專用裝備、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向碳減排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低碳發展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鼓勵政策。
(二)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加強對重點行業能效水平執行情況的日常監測和現場檢查,發揮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作用,加大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工作力度,統籌推進重點行業節能監察,確保相關政策標準落實落地。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工作問責追究,建立健全通報批評、用能預警、約談問責、整改督辦等工作機制,完善重點行業節能降碳監管體系。發揮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用,加強對違規企業的失信聯合懲戒。
(三)更好發揮政策合力。
嚴格節能降碳相關政策執行,通過綠色電價、節能監察、環保監督執法等手段加大市場調節、督促落實力度。根據實際需要,擴大綠色電價覆蓋行業范圍,加快相關行業改造升級步伐,提升行業能效水平。嚴格落實有關產能置換政策,加大閑置產能、僵尸產能處置力度,加速淘汰落后產能。
(四)加強政策宣傳解讀。
充分利用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渠道,加強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和熱點問題,傳遞以能效水平引領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堅定決心。遴選重點行業能效水平突出企業,發布能效“領跑者”名單,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及時進行宣傳推介。傳播普及綠色生產、低碳環保理念,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的良好氛圍。
各地方要深刻認識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作的重要意義,心存“國之大者”,堅持全國“一盤棋”,盡快組織本地區開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作,合理把握政策實施時機和節奏,避免行業生產供給大起大落,確保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生 態 環 境 部
??市場監管總局
??國 家 能 源 局
??2021年10月18日
附件1:
冶金、建材重點行業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行動方案(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部署,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根據《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行動目標
到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具體指標如下。
二、重點任務
(一)建立技術改造企業清單。各地組織開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企業現有項目能效情況調查,認真排查在建項目,科學評估擬建項目,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逐一登記造冊,經企業申辯和專家評審,建立企業能效清單目錄,能效達到標桿水平和低于基準水平的企業,分別列入能效先進和落后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有關部門組織申報、評選全國節能降碳或改造提升效果明顯的企業,發布行業能效“領跑者”名單,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節能典型案例。
(二)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各地在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社會民生穩定基礎上,制定冶金、建材重點行業企業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選取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節能先進適用技術,引導能效水平相對落后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科學合理制定不同企業節能改造時間表,明確推進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實施方案需科學周密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特別是要征求相關企業及其所在地方政府意見,并在實施前向社會公示。各技術改造企業據此制定周密細致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落實措施。
(三)穩妥組織企業實施改造。各地根據實施方案,指導企業落實好改造所需資金,制定技術改造措施,加快技術改造進程,積極協助企業解決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能效介于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之間的企業,鼓勵結合檢修等時機參照標桿水平要求實施改造升級。改造過程中,在落實產能置換等要求前提下,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對于違規上馬、未批先建項目,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相關責任人員、單位和企業。
(四)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綜合發揮能耗、排放等約束性指標作用,嚴格執行有關標準、政策,加強監督檢查,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力度,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規定,堅決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設備。
(五)創新發展綠色低碳技術。深入研究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節能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加強節能低碳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開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開發優質、高強、長壽命的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綠色設計產品,引導下游行業選用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
(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做好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節能審查與能耗雙控政策的銜接。推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集中集聚發展,提高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形成規模效益,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加快推進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兼并重組。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新建鋼鐵冶煉項目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鼓勵有條件地區的長流程鋼廠通過就地改造轉型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
(七)修訂完善產業政策標準。對照行業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適時修訂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結合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節能降碳行動以及修訂的國家能耗限額標準、污染物排放水平,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綠色技術推廣目錄》。
(八)強化產業政策標準協同。認真落實電解鋁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完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綠色電價政策,有效強化電價信號引導作用。按照加強高耗能項目源頭防控的政策要求,通過節能審查、環評審查等手段,推動項目高標準建設,加大違法違規問題查處力度。加強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規范條件與能效基準水平、標桿水平的協同。
(九)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實節能專用裝備、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向碳減排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落實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鼓勵政策。
(十)加大配套監督管理力度。加強源頭把控,建立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企業能耗和碳排放監測與評價體系,穩步推進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和評價工作。
強化日常監管,組織實施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加強對企業能效水平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相關政策要求執行到位。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建立健全通報批評、用能預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完善重點行業節能降碳監管體系。
三、工作要求
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生態環境、人民銀行、市場監管、證監等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各地方要高度重視,進一步壓實責任,細化工作任務,明確落實舉措。有關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行業企業凝聚共識,形成一致行動,協同推進節能降碳工作。有關企業要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意識,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完成各項任務。
附件2:
石化化工重點行業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行動方案(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部署,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根據《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行動目標
到2025年,通過實施節能降碳行動,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具體指標如下。
二、重點任務
(一)建立技術改造企業清單。各地組織開展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企業現有項目能效情況調查,認真排查在建項目,科學評估擬建項目,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逐一登記造冊,經企業申辯和專家評審,建立企業裝置能效清單目錄,能效達到標桿水平和低于基準水平的企業裝置,分別列入能效先進和落后裝置清單,并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有關部門組織申報、評選全國節能降碳或改造提升效果明顯的企業,發布行業能效“領跑者”名單,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節能典型案例。
(二)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各地在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社會民生穩定基礎上,制定石化重點行業企業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選取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節能先進適用技術,引導能效落后企業裝置實施技術改造,科學合理制定不同企業節能改造時間表,明確推進步驟、改造期限、技術路線、工作節點、預期目標等。實施方案需科學周密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特別是要征求相關企業及其所在地方政府意見,并在實施前向社會公示。各技術改造企業據此制定周密細致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落實措施。
(三)穩妥組織企業實施改造。各地根據實施方案,指導企業落實好裝置改造所需資金,制定技術改造措施,加快技術改造進程,積極協助企業解決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能效介于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之間的企業裝置,鼓勵結合檢修等時機參照標桿水平要求實施改造升級。改造過程中,在落實產能置換等要求前提下,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對于違規上馬、未批先建項目,依法依規嚴肅查處相關責任人員、單位和企業。
(四)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規定,推動200萬噸/年及以下煉油裝置、天然氣常壓間歇轉化工藝制合成氨、單臺爐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淘汰退出。嚴禁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150萬噸/年以下催化裂化、100萬噸/年以下連續重整(含芳烴抽提)、150萬噸/年以下加氫裂化,80萬噸/年以下石腦油裂解制乙烯,固定層間歇氣化技術制合成氨裝置。新建煉油項目實施產能減量置換,新建電石、尿素(合成氨下游產業鏈之一)項目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推動30萬噸/年及以下乙烯、10萬噸/年及以下電石裝置加快退出,加大閑置產能、僵尸產能處置力度。
(五)推廣節能低碳技術裝備。開展精餾系統能效提升等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攻關,加強成果轉化應用。推廣重劣質渣油低碳深加工、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等技術,大型加氫裂化反應器、氣化爐、乙烯裂解爐、壓縮機,高效換熱器等設計制造技術,特殊催化劑、助劑制備技術,自主化智能控制系統。鼓勵采用熱泵、熱夾點、熱聯合等技術,加強工藝余熱、余壓回收,實現能量梯級利用。探索推動蒸汽驅動向電力驅動轉變,開展企業供電系統適應性改造。鼓勵石化基地或大型園區開展核電供熱、供電示范應用。
(六)推動產業協同集聚發展。堅持煉化一體化、煤化電熱一體化和多聯產發展方向,構建企業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的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減少物流運輸能源消耗。推進開展化工園區認定,引導石化化工生產企業向化工園區轉移,提高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形成規模效應,突出能源環境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碳排放。鼓勵不同行業融合發展,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實現協同節能降碳。
(七)修訂完善產業政策標準。對照行業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適時修訂《煉油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乙烯裝置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合成氨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電石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結合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節能降碳行動以及修訂的國家能耗限額標準、污染物排放水平,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綠色技術推廣目錄》。
(八)強化產業政策標準協同。研究完善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行業綠色電價政策,有效強化電價信號引導作用。按照加強高耗能項目源頭防控的政策要求,通過環保核查、節能監察等手段,加大管控查處力度。加強煉油等行業項目準入條件與能效基準水平、標桿水平銜接和匹配。
(九)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實節能專用裝備、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向碳減排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低碳發展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鼓勵政策。
(十)加大配套監督管理力度。加強源頭把控,建立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行業企業能耗和碳排放監測與評價體系,穩步推進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和評價工作。強化日常監管,組織實施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加強對企業能效水平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相關政策要求執行到位。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建立健全通報批評、用能預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完善重點行業節能降碳監管體系。發揮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用,加強對違規企業的失信聯合懲戒。
三、工作要求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生態環境、人民銀行、市場監管、證監、能源等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各地方要高度重視,進一步壓實責任,細化工作任務,明確落實舉措。有關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行業企業凝聚共識,形成一致行動,協同推進節能降碳工作。有關企業要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意識,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完成各項任務。
信息來源網站: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0/t20211021_1300583.html?code=&state=123